(敬請諸方大德關注:有自稱「悲智」者,打著「反邪教」的旗幟,表面上以文字比對法著作「專輯」對本會扣上各種不實的指控,其實骨子裡卻是主張「大乘非佛說」,全面否定中國古聖先賢所努力迻譯的北傳四部阿含部類經典與各部類大乘經典,要將中國佛教連根鏟除,推翻中國禪宗與唯識宗,而以南洋、日本佛教為依歸與標竿。這是對中國佛教與傳統唐宋佛教文化進行全面否定的開始。敬請所有關心中國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仁人志士關注此事,共同維護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的存在與發展。以下文章是本會對悲智所主張「大乘非佛說」的破斥。)
答具斷常二見者悲智之質疑
2-4、 《悲智只知文字比對的幼兒方法,無知於「全等命題」之義
前面已經略述悲智所採用的文字比對法有種種的過失,可是悲智竟然全無自知之明,反而以自己能夠發現文字比對出來的錯誤為自豪。悲智說:
本专集所拣择辨证的问题,以其所犯“幼儿数学”1+1=3、2+1=7之类的极简单低级的错误为主,以尽量少涉及与法住智相关法义、极力避免涉及与涅槃智相关法义为原则,利于明证其为十足的我见未断之魔道凡夫、大妄语者,更免于其痴迷信徒因于伪大乘法浸淫日久、从未触及过真大乘法而根本看不懂而纠缠不清。(頁3)
悲智自認為他所採取的文字比對法,可以拣择辨证“幼儿数学”1+1=3、2+1=7之类的极简单低级的错误。其實,悲智這樣的看法,未免太高估自己所採用的文字比對法了。因為我們已經在前面辨正過悲智所採用的文字比對法不但不合邏輯,也極不理性。因此悲智根本沒有能力拣择辨证“幼儿数学”,因為佛法中的“幼儿数学”是什麼,悲智根本就不知道,更遑論要拣择辨证“幼儿数学”了。
為了要增長悲智先生可悲的智慧,茲引用2007年創刊的《正覺學報》創刊號有關佛法中的“幼儿数学”──十四難之全等命題,這還未涉及二乘菩提的實證範疇,當然更未涉及不迴心的阿羅漢們所不知的大乘菩提實證範疇。《正覺學報》創刊號:
中華佛研所舉出《雜阿含經》第957~964經共8部經,記載婆蹉種向佛陀提出十四難的問題。然而,不只是此8部經記載十四難的請問,後續的5部經第965~969經同樣探討十四難。第965經(A. X. 95),欝低迦外道出家,向佛陀請問十四難的記載;第966經(A. X. 83)探討外道對於佛陀教法為斷滅的誤解;第967經(A. X. 96)俱迦那外道出家,向阿難尊者請問十四難;第968經(A. X. 93)給孤獨長者與外道共論十四難,將十四難說為一切見,皆是無常、苦;第969經佛陀與長爪外道共論一切見之忍,因此,後續的5部經也是十四難之探討。此外,再加上其餘阿含部記載十四難的經文,應有數十部經典的記載 ;如果再考慮十四難的全等命題(後文說明),那麼相關的經文數將有數百、數千,乃至可以說整個《阿含經》完全以十四難作為探討的問題核心,絕非是中華佛研所指稱的存而不論。
本文所謂全等命題的意義是指:命題字義不同,但是對於命題本質的理解有其共同性與一致性之命題,稱為全等命題。例如數學中的自然數四則運算所形成的命題,有四組全等命題:加法(+)、減法(-)、乘法(×)、除法(÷)。以加法為例,命題(1+1=2 為真),則(2+3=5 為真),那麼就稱(1+1=2)與(2+3=5)兩個命題為全等命題,同理(2+3=6 為偽)也是全等命題,所以加法的全等命題有無限個。這是自然數「加法」所形成的全等命題。雖然(1、1、2)與(2、3、5)所表現出的數字與意涵皆不同,但是加法的道理則是完全相同。以致於當一個人對於(1+1=2 為真)的命題有徹底瞭解的話,對於(2+3=5 為真)或者(7+9=16 為真)等等無限的加法命題也必然能夠正確瞭解與運算。反之亦然,如果了知加法運算的道理而知道(2+3=5 為真)的命題,也必然能夠知道(1+1=2 為真)或(7+9=16 為真),所以彼此相互形成全等命題。
對於減法命題而言,(2-1=1 為真)的徹底瞭解,可以獲得(5-2=3 為真)及(9-3=6 為真)的瞭解,所以構成減法的全等命題。同樣地,乘法與除法也各別形成其組內無限的全等命題。然而,自然數四則運算所形成的四組全等命題,彼此並非無關。例如加法命題(1+1=2 為真)與減法命題(2-1=1 為真),其運算的道理其實是相通的。所以,當一個人可以徹底瞭解(1+1=2 為真) 時,也可以知道(2-1=1 為真)命題的存在與真實。因此(1+1=2 為真)與(2-1=1 為真)兩個命題,其實也是全等命題,反之亦然。亦即,加法命題與減法命題,其實也是全等命題,皆是遵循同樣的運算道理。同樣地,乘法與除法所形成的命題與加法以及減法的命題,也是彼此互相形成全等命題。甚至四則混合運算所形成的命題,彼此也是全等命題,因為完全依循自然數的運算道理。因此,自然數的四則運算命題,各組內都有無限的全等命題,各組間也彼此相互關聯而形成全等命題。其實整個自然數四則運算所形成的無量全等命題,也可以用(1+1=2 為真)一個命題作為全部命題的代表。此是本文以全等命題來描述具有此類特性與意義的命題。
全等命題有一層意義值得注意。例如自然數四則運算所形成的命題,對於學前幼稚兒童而言,勝義根(頭腦)發育尚不完整,根不成熟而完全無法瞭解這些命題及彼此相關的全等命題。當稚兒漸漸成長而根慢慢成熟,進入小學、中學學習而逐漸瞭解自然數四則運算後,逐漸具有瞭解這些命題真假的能力,但是仍然無法瞭解四則運算彼此相通而為全等命題的真正道理。一直到他諸根成熟進入大學或研究所並且精於自然數四則運算後,終於領會四則運算的道理其實是完全相通的,此時才算是瞭解數學全等命題的意義。因此,對於根不成熟、尚未學習完成的稚兒,問有關四則運算的道理時,根本無法解釋而令他瞭解,只能告訴他以後上學學習就可以知道;如果根漸成長而進了小學、中學,努力學習,才能夠教導他四則運算的規則,開始演練而瞭解;如果更進一步諸根成熟,再教導四則運算彼此相通的道理令其領悟,實際演練純熟終能瞭解四則運算其實可以匯歸於最基本命題(1+1=2)而相通,故謂全等命題。所以,十四難全等命題的認識,就像自然數四則運算命題,不是一切人都可以瞭解的;是與智慧境界相關,可以經由學習而獲得,但是也有可能因為根不具足或者不熱愛智慧而永遠不能瞭解。此是全等命題別具的重要意義。
中華佛研所認為十四難所論及「有自性的存有」命題,佛陀是存而不論。可是如果佛陀自始至終都不議論十四難,即意謂著聖弟子們不可能了知十四難的解答。考察《雜阿含經》第965、967經記載阿難尊者惟恐外道出家錯以為佛陀及聖弟子無法回答十四難,是故特別譬喻而說,或者直接告訴外道出家:佛陀與聖弟子對於十四難的問題是完全瞭解的。
上述引文有些長,因為要談到佛法中的“幼儿数学”──十四難之全等命題,就不是一般只會文字比對者所容易瞭解的,故需耗費一些文字來說明,才有可能令之瞭解。至於悲智先生是否可以瞭解佛法中的的“幼儿数学”──十四難之全等命題,我們並不期待。
從上述引文所說十四難之全等命題,都是探討「有自性的存有(本心如來藏的存在與否)」的命題,可知這樣的探討,才是佛法中最基礎的“幼儿数学”。
可是,悲智先生偏偏不但逃避本心如來藏是否存在的命題,而且連十四難的命題一個也沒有觸及。像這樣只有文字比對,而沒有第一哲學存有命題的邏輯論述,豈能稱為拣择辨证“幼儿数学”呢?
悲智先生自我設限說:「以尽量少涉及与法住智相关法义、极力避免涉及与涅槃智相关法义为原则」,因為討論「法住智」與「涅槃智」正好會曝露出悲智先生具斷常二見的弱點,將會讓他偏頗於外道見的立場無所遁形。因此,悲智就以自我設限的方式來逃避。
悲智先生故意曲解地說:「尽量少涉及与法住智相关法义、极力避免涉及与涅槃智相关法义为原则,利于明证其为十足的我见未断之魔道凡夫、大妄语者」。其實,只有論及「法住智」與「涅槃智」,才能「利于明证其为十足的我见未断之魔道凡夫、大妄语者」。
若是不論及「法住智」與「涅槃智」,而可以「利于明证其为十足的我见未断之魔道凡夫、大妄语者」,那麼豈不是在主張「斷我見」與「法住智」、「涅槃智」無關,所以「斷我見」的聖者不必有「法住智」與「涅槃智」?又「大妄語」既與「法住智」、「涅槃智」無關,那麼有「法住智」、「涅槃智」者,也可能「大妄語」了?由此可見,悲智先生的語意完全不符合佛法最基礎的邏輯。悲智先生有什麼能力來拣择辨证“幼儿数学”呢?
然而,為什麼悲智總是沒有邏輯地發言呢?為什麼總是顛三倒四地說法呢?為什麼總是強不知而自以為知呢?為什麼總是低下而自以為高呢?還是老話一句:悲智不但有「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傲慢官威,還有為了隱匿與他相處數十年,於今仍然捨不得放下否定本心永恆常住的外道見!
(對於悲智的破斥文章全文,已經於2012年12月5日託人轉寄給悲智並收訖;因全文頗長,故分節於每月一日與十五日陸續刋出。敬請諸方大德持續關注,亦歡迎維護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的諸方大德,共同加入破斥「大乘非佛說」的陣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