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個口罩還是拿下來。(有人反應,請求 平實導師坐下來講)我試著繼續站站看,真要支持不了,我再坐吧!以我的體力來講,應該是還可以支持。那麼既然談到這個,就先答覆某些同修的請求。幾乎是每年都有人提出這個請求:希望會裡派車以及司機來接送我。我當然領受到諸位同修對我的這個關懷,因為這個請求幾乎是每年都有,已經維持差不多有十來年了。
但是我向諸位報告,我雖然已滿八十週歲,以台灣歲來講就叫作八十二歲;你出生就算一歲,過了年就兩歲—可能從出生到過年只有兩個月、三個月。但是我覺得目前這個身體的年齡大概是七十歲,所以每天坐在電腦前忙著這些事情還可以支持,只是說半小時或一小時必須下來走動走動,並且每天有半個小時的恰當的運動,這樣可以維持下來。當然,八十週歲了,所以這個地水火風都有一點不能完全運用,這是一定的。比如說年輕時從一樓到七樓,兩個樓梯一步,就這樣跑到上面去,還不太喘;現在是不行了,現在慢慢地走也只能夠一步一個樓梯,就乖乖地走,但是盡量走樓梯不搭電梯。所以我家電梯沒怎麼用,大部分是搬東西的時候才用,就這樣子維持下來。
然後,我還是要請諸位,特別是有年紀的同修,在冬天寒冷的時候,要注意預防心血管、腦幹血管阻塞。這一定要作,有年紀的人一定要作,不要像孫運璿那樣,結果一中風什麼都停擺。另外,就是年紀大了,眼睛變差了,變差了、散光,沒問題,戴個眼鏡就好了。……所以我使用○○眼藥水,用了半年,現在飛蚊症消失了,左眼的白內障也大概只剩下十分之二吧!大概就這樣,所以目前狀況還好。
只是老毛病,就是有時候胃酸過多。有的同修送我食物的時候,有時候他沒有注意裡面有沒有胡椒;我吃了胡椒就不行,一定胃食道逆流。但沒關係,吃高麗菜就好;生的高麗菜吃上兩片,我的胃食道逆流就消失了。(編案:這是 平實導師自身的經驗,但各人體質不同,對食物的反應可能會有差異。)我也吃中藥,比方如果身體有積水,我就吃「五淋散」;如果感到五臟六腑功能變差了,就吃「六味丸」;如果身體寒就加兩味,改吃「桂附地黃丸」;如果當時身體燥熱就改吃「知柏地黃丸」;這樣就可以把身體照顧起來。(編案:平實導師能正確判斷自身體質的寒熱虛實,對中醫的辨證及處方也有相當程度的瞭解,故能選用適合自身的方劑。如果您沒有這方面的知見及能力,則以請教中醫師為宜。)
最重要的是不要中風、心肌梗塞,因為如果心肌梗塞,一下子就say goodbye了;如果是腦幹中風,那就半身不遂,你菩薩也當不成了。
以上這些是日常保健,我希望大家都平平安安的。不要在我走人之前就離開了,一定要送送我,這樣才算是好菩薩。
我昨天在想說,今天到底要講什麼,後來早上我就寫了個條子。我有一些要點跟諸位講一講。
首先,理事長報告我們去年度兩會作了那麼多的善事。也許有人想:「我們是三寶了義團體,為什麼這錢要去對眾生布施?」也許有人想:「他們有這個資格讓我們布施嘛。」但是我要告訴諸位的是,我們修學大乘法,最重要的行門就是六度波羅蜜。在大乘經中,幾乎每一部都在講這個。六度的首度就是布施,布施的目的就是養成自己的「捨性」,這個捨性我很少講,但是其實在佛法中,它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也就是說,你要有捨性,才能夠當菩薩,否則你當不了菩薩的。
有捨性的第一個表現就是布施。我們有的人可以作法布施,通常的人是作不到的;而且你對一般人作法布施,他不會有受用,因為他的緣還沒有到。所以我們先從財布施下手,跟眾生結緣;現在結了這個緣,未來——可能下一世、可能下一劫、也可能下一大阿僧祇劫,他們的緣就會成熟,所以我們這個布施還得要作。
而且正覺寺明年也就完工了,那麼開始要進行推廣「玄奘文化」的工作,所以正覺同修會跟正覺寺,以及正覺教育基金會,這個名號開始要在社會上去跑動,讓大家對「正覺」兩個字有個印象,而且這也符合布施的原則。所以,我們接下來對於救護車或者醫療專車、工程車等等,我們對於公家單位會繼續作捐贈,只要因緣成熟了我們就作;目前捐救護車比較困難,因為很多人排隊要捐。那我們不計較捐什麼,我們計較的是能不能利益社會、利益大眾,所以我們還會繼續進行這個工作。意思就是說,布施其實是菩薩本來就應該要作的工作,所以不要對這一點覺得有什麼不妥。
那第二個部分,我想跟諸位談「證悟的條件到底是什麼」。因為一直以來,從我弘法以來就是這樣,一直有人在計較:「為什麼我都不能上禪三?」那我這裡就要談這一點。因為上禪三的目的就是證悟,這可是佛菩提道中最重要的事,因為證悟這件事情比悟後進修更重要。
只要還沒有證悟,所謂的修行都是在修集資糧。但是證悟是悟得佛菩提道中的根本大法,既然要悟得這個根本大法、要入門,表示他的身分必須是個菩薩。可是菩薩有「表義菩薩」、有「實義菩薩」。凡是還沒有真正證真如的人,都叫作「表義菩薩」;那麼真正的「實義菩薩」,就是證真如、轉依不退。可是證真如是天下最困難的事,天底下最困難的事情就是證真如。
那麼有人也許想:「悟後進修不是更困難嗎?」其實不然,其實證真如—真見道,才是最困難的事。因為這個「證真如」之後,你就入門了,你就成為菩薩僧團中的一分子,而且是真正的菩薩,叫作「勝義菩薩」,《楞伽經》中說為「菩薩摩訶薩」,所以證真如不是小事。而且你悟後的進修,都要依於證真如作基礎,才有辦法修行,所以證真如才是最重要的。
既然如此,你的身分就必須是菩薩;如果你的身分不是菩薩,你沒有資格證真如;所以想要上山打禪三很簡單,你得是個菩薩。但是我們如何判斷說你是不是個菩薩,這就講到重點了。也就是說,你有沒有表現出來你是一個菩薩,這是重點。那我們怎麼看?禪三報名表背面,那個審核標準,其實全部都歸結到一個重點來:你是不是菩薩?也就是說,你六度有沒有修好?從布施度到般若度,這六度有沒有修好?那些審核的內容,歸結起來就是一個重點:六度有沒有修好?如果修好了,你都不報名,我也會問: 「這某某人為什麼都沒報名?」因為他真是個菩薩啊!所以他不急,換我急了,就變成這樣了;如來、諸大菩薩全都是這樣。所以重要的是,你怎麼樣讓自己成為一個菩薩,這個是最重要的;其實重點就在六度,六度的內容我就不用細說了。
我們來談下一個題目:「有行空性」、「無行空性」以及「無間道」。那麼 佛怎麼開示有行的空性跟無行的空性(行是行走的「行」,不是形狀的「形」,「有行空性」、「無行空性」)?如同諸位的所知,正覺的招牌叫作「見道」,除了正覺以外,沒有地方可以幫人真正見道,特別是大乘見道。可是見道要怎麼樣評定真與假?這個說法有個前提,前提就是他所知道的真如是正確的;那麼雖然正確,不一定叫作見道,所以 如來講了「有行空性」跟「無行空性」。空性就是第八識真如,諸位都知道。那 如來說如果證真如以後,每天沾沾自喜:「我證真如了!」路上走著,看見出家人就搖頭:「他們枉費一世出家,還在六識論裡面混。」這樣就叫作「有行真如」,也就是有行的空性,不是真正的證空性。
如來說證悟以後,不去分別眾生,也不分別眾生的真如,不分別自己的真如,一切歸於無所得,也就是《心經》那一句「無智亦無得」;那麼轉依真如「無智亦無得」的時候,就沒有我、沒有我所,何況有你證得的菩提﹗全部都沒有了。全部都沒有了,這樣就是真實解脫——不受任何一法所繫縛,這是由般若智慧(破所知障而)得到的解脫,不是像二乘人的解脫是只斷煩惱障而得到的解脫。那麼菩薩依於這個真實解脫,從三賢位修到十地、等覺、妙覺乃至成佛,同樣是這個(無智亦無得的)解脫,這樣才叫作「無行空性」。也就是說,轉依於空性心真如,而你這六識心不再有「行」——雖然表面看來你在六塵境界中「行」、在三界境界中「行」,卻是「行而無行」,這樣的空性就叫作「無行空性」,這才是完成「無間道」。
以前我很少講無間道,這幾年開始講;以前我只有在《成唯識論》的課程(編案:二十幾年前第一次宣講)裡面才講,但現在看那些退轉的人,我得要再講,因為不這樣講的話,那麼他們的修行不會進步。雖然他們退轉了,我們還是要攝受;這一世無法立即攝受沒關係,把正見傳給他們,讓他們未來世可以回到正法,這樣也是一種攝受。不要只看眼前,只要他們來世可以回到正法,這就夠了。
所以這就告訴大家說,你證得真如以後,雖然這個真如的境界中是「本來解脫、本來清淨、本來涅槃」,而祂有自性顯現在我們的五陰身心上,這些自性都是空性心的自性,你五陰身心自己並沒有自性。既然是這樣,你就不再有「我」與「我所」,所以人家怎麼毀謗,不理他;人家對我好不好,不理他;我作我該作的,我安住在我自心所應該安住的(實相與解脫)境界中,繼續作該作的事。這樣就是「無行空性」,這樣就是有三昧解脫。這個三昧叫作「金剛三昧」——因地的金剛三昧,因為你所悟的真如是不可破壞的、性如金剛,所以這一個三昧,也就是這個定心所成就的時候,就說你已經有金剛三昧;這個三昧,可以引申出無量無邊的三昧。有很多三昧我沒有跟你們講,其實我在講經的時候已經講出來,只是沒有把那些三昧的名稱告訴諸位,但是你們都已經可以得到很多的三昧,這就是有那個定心所,那就稱為三昧;這是屬於智慧三昧,不是禪定的三昧。
接著我們來講「沒有善知識,就沒有佛法」。不是只有一部經這麼講,大部分的經典都是這麼講,只是有沒有講得很直白而已。所以我們有許多親教師在錄製弘法節目的時候,喜歡引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因為這部經通凡夫,也通證悟的賢聖;它講的內容很多,包括教那些喜歡有相境界的人去觀相,藉由影相的現觀來成就定力,然後迴向無相的金剛三昧。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說,想要得到佛法有幾個條件,它全部臚列出來,結果首先就說,親近善知識為第一。如果你沒有親近善知識,或你親近錯了、親近到假名善知識,你對佛法的實證是絕緣、沒有因緣;所以親近善知識為第一,這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說,善知識不但可以給予教導,還可以給予教誡;也就是說什麼事情是作錯了,這個以後不應該作,善知識也會作這部分的開示,這叫作教誡。教導與教誡都具足,那就是善知識。
那善知識幫助大家證真如,這個事例古來就有而且非常多,禪宗的事例都是。問題是,禪宗的祖師放手很「儉」(勤儉的「儉」),很儉!河洛話說「手頭很儉」,有聽過喔?也就是說,他們的看法認為一般人都不足以承擔證悟這件事,所以你跟禪師求悟,最少得要追隨十幾年以上!都是這樣。而且十幾年之中,他沒有多少的教導,每天吩咐你出坡。所以石霜楚圓有一天跟他的師父告辭,說:「我來到師父您這裡已經再夏。」就是已經又再度過一個夏天,也就是前後兩年——不滿兩年,但前後兩年。他就告假。師父問他說:「你要往哪裡去?」他說:「我行止不定,到處參訪善知識去。」問他:「為什麼?」說:「我來到這裡已經兩年了,師父你也不肯跟我開示,每天叫我作這個、作那個,每天都在出坡。」師父就罵他:「你怎麼可以誣賴我沒跟你開示。你擎茶來,我就為你喝了;你跟我禮拜,我就跟你點頭、稽首;我什麼時候沒有跟你開示!」結果他說:「這個怎麼叫作開示?」沒想到師父突然舉起棒子來,就打過去了。他突然間受到驚嚇,準備要開口大呼,師父伸手就把他的嘴巴給蒙住,這下悟了!
諸位聽到這個公案,悟了沒?對啊!應該要悟了,人家他是這樣悟的啊!所以一般的禪師,都要十幾年才幫你開悟的,像他師父這樣是特別老婆的。所以「打是疼、罵是愛」,真的是這樣,遇到真正的善知識要這樣認知;善知識通常不打人的,他如果打人,表示他看上了誰,才會動手打。
好!你看看智者大師寫了那個論《摩訶止觀》,那個內容真的很龐大!你們有沒有人讀過?請舉手。這麼少人。其他講堂呢,有沒有?讀過的請舉手。也是很少。你看那個《摩訶止觀》份量很龐大,可是我告訴諸位,那個全部都叫作「鸚鵡學語」,就像一隻鸚鵡學著主人講話一樣,牠其實不懂。那麼他雖然不懂倒好,他老實,自認是五品弟子位,表示自己還在第五住位當中,那還算好,沒有大妄語。他是到什麼時候悟的?是往生後又過了幾世,到了天台德韶那一世才悟的;可是悟的那一世,也是跟隨著師父十幾年了才能夠悟。
諸位想想看你來同修會五年、六年、七年、八年悟了,應該要很歡喜才對吧?但歡喜的前提是「心得決定」,對於所悟不疑,也就是你要完成無間道。可是完成無間道很困難,舍利弗尊者無量阿僧祇劫以前曾經見道,可是他當時沒有完成無間道;那後來終於完成無間道,在 釋迦如來座下完成,這是個表相。而其實他證真如是無數劫前的事,後來一世一世修道,經過九十一劫才完成無間道。然後在 釋迦如來的幫助下,這一世他進入十地了,因為他的福德智慧圓滿。可是往昔因為無間道沒有完成,之前他所證的內容就都不算數,所以這個無間道很重要。
因此請諸位打三的時候,我在開示殺我見的時候,諸位都要仔細聽;如果聽一遍不夠,聽兩遍、三遍,一定可以打死薩迦耶見、我見。所以多上山幾次是好的,因為可以保障自己完成無間道。我們殺我見的開示,可以為大家預先埋下一個無間道的種子,當你悟得如來藏以後,即使心生疑惑,還是能讓你無法退轉。由於那個殺我見的關係,縱使退回到我見去,你重新再作觀行,依著禪三殺我見的內容,自己重新再作觀行,還是得要回到所證的真如來。所以殺我見那個內容很重要,幫助大家可以完成無間道,讓你悟後不會生疑,不生疑就有「定心所」,有「定心所」才能夠說你成就了「金剛三昧」、或者稱「真如三昧」。
好!那麼最後我要說「了義的勝妙法,不隨便為人家演說」。二乘的斷我見這個見道,可以到處講,但是也要看對象。所以雖然我住的社區,大部分人都知道我在說法,但是我遇到他們時從來不談法,因為他們的緣還沒有到。我們社區現在另外有兩家,他們也在弘揚佛法,但是我見了面,就是跟他們點個頭問安就好了,其他都不講。並且其中有一戶正好緊鄰著我,面對窗戶可以對望,所以我弄了個深色的壓克力板,再貼上汽車裡面貼的隔熱紙(不是反光紙,有洞洞的那一種,舊的那一種),防著被照相。原則上他們還是可以透過光影,知道我坐在電腦前;我一上座就是幾個鐘頭,那是正常的事,所以有一天剛好遇見了,他問我說:「你都在看經啊?」我說:「是啊!是啊!是啊!」其他就不講了。
這就是說,要為人演說了義法,這個是 佛特別吩咐的,是菩薩應該有的職責,但是並不是為誰都講法,特別是了義法。所以我今天早上特別上了經典查一下,如來說這個真如妙法,或者有時候也說六度波羅蜜多,不為坐在高座的人講解。換句話說,你如果要跟人家講這個真如妙法、要講六度波羅蜜多,你得在座上,不能在座下為坐高座的人講,這是第一種。意思是什麼?如果他要求這個法,他得要下座,不可以坐在座上聽你講,這樣不如法。也就是說他的慢心還在,慢心還在的時候,你跟他說什麼法,他聽不進去的;他得要除了慢心,所以他得要下座來禮拜、問訊,然後你才為他說法。所以「了義法不為高座者說」,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了義法不為在前行者說」。也就是說,在路上走著走著,他走在你前面,你就不為他講;他想要聽你講了義法,他得要走在你後面,不可以走在你前面;為什麼?因為要他重法。「前行」表示他對法沒有尊重,當他沒有尊重的時候,你為他說什麼法呢?
第三個,「不為覆頭者說」。印度人喜歡頭上綁頭巾,那叫覆頭。覆頭以現在的狀況來講,譬如說他要跟你求法,可是他帽子戴得高高的,那你就不跟他講;他必須得要脫帽,脫帽、頭頂沒有包覆,表示我無所遮藏,這才是對法恭敬。所以如果有人來求你開示,帽子都不拿下來,你就跟他講次法,不說了義法。
還有一種人,他坐在座位上,斜靠在椅背上,想一想那個姿勢;他斜靠在椅背上,這樣的人你也不可以為他說法。所以禪三的時候,如果我特別指導他,而他斜靠在椅背上,對不住,下次禪三不錄取了;為什麼?表示他對這個法沒有尊重;如果尊重的話,他一定是坐在椅子上,沒有坐在前緣,最少也要恭恭敬敬的坐著,這樣才是重法。所以,如果有誰聽你講佛法的時候,他是靠在椅背上,如果再加上兩腳伸直交腿放在前面,你就跟他說:「那我們今天聊到這裡好了。」就可以離開了!因為這表示他對法輕蔑。
這個事情就讓我想起,以前聖嚴法師他不會看話頭,知道我在教人家看話頭,他就找了我去,要我寫下來,說《人生月刊》可以刊登。我當時還沒有開始度眾,也很老實,我就答應寫,前前後後寫了三篇;後來我都拿回來,因為他一直沒有刊登,他的目的是要自己讀的。可是後來我回想起他跟我講話的時候,他靠在椅背上,然後兩腳伸直而且交腿。請問大家這有沒有「僧威儀」?出家人不該有這個威儀。如果出家人的威儀不正,這樣是犯聲聞戒的。這表示什麼?表示他想要從我這裡得到看話頭的法,可是他的恭敬心不夠。但我當時都沒有去檢討他這個部分,因為我向來不檢討人家,我只檢討自己。
但是 如來說了有這四種情況,你都不應該為他說了義法,也就是說,他必須是對法恭敬尊重。那「法」叫作寶,所以叫「法寶」,三寶之一。而他們對法沒有恭敬尊重的時候,我們就不用為他們說法。所以請諸位記得這四個狀況:在你前面走的,高座的,或者覆頭的,或者說他坐的時候不是恭敬的,是靠在椅背上的,那你就不用跟他說法。
那麼原則上我就跟諸位拉拉雜雜聊到這裡,我其實是很想再講一遍「空觀、假觀、中觀」的,但是我想週二講過了,不用再重複了;可是那其實是很重要的。如果你們有讀過智者大師的《摩訶止觀》,他裡面講了很多空觀、假觀、中觀,其實就是因為他讀得多,在經典上讀過就拿來講,可是他沒有實證空觀,更沒有假觀與中觀,因為要修這三觀的人,不能躐等而觀,必須要依著空觀、假觀、中觀的順序來觀行。
可是空觀不是自己想了一切法生滅不住、無常故空,不是那個意思,那個是二乘菩提中講的緣生法緣起必滅,可是他們不知道緣起。為什麼能有緣起?因為這些法的背後,有一個「能起者」,那個能起者就是第八識如來藏,他們不知道。而他們否定了第八識以後,就沒有空觀可證了;沒有空觀可證的人,來講什麼假觀、中觀,那都是戲論。都是戲論,因為沒有真實義。
所以我還是勉勵大家,凡是那一些落在六識論中的人,不論他名氣多大,你都不用跟他講這三觀,連空觀都不用講,因為講了也是白講。因此我希望大家對法尊重,你對法尊重,你所接引的人,也必須要對法尊重。如果他們對法不尊重,那你就只要把種子種下去就好了,成熟不成熟就不理他,因為他們還有業障,大部分人都是無量阿僧祇劫前的苦岸比丘等四群人之一,大部分人是這樣。
從我的見解、我的證量來看,其實證悟是天經地義的、是很簡單的事,但是為什麼眾生證悟那麼困難?因為業障。而業障不會在平時顯示出來,就是在遇到正法的時候,他顯示出抗拒,那就是業障。你沒有別的道理可以解釋他為什麼會抗拒,而他就是抗拒,那就是業障,他自己也不知道原因。那我們知道,也不必指著他鼻子說「你這就是業障」,也不用,因為這樣會阻斷你往後幾十年中度他的因緣,或者往後幾十劫中度他的因緣。所以請諸位記住這一點:了義法的弘傳,必須要對方對法有恭敬尊重,你才能夠把法傳給他;這是我們的原則。
所以我希望的是大家盡量多上幾次禪三,因為多上幾次,我見才斷得透;如果我見藕斷絲連,過個幾十年又長出根、又長出枝幹來,那就麻煩了,因為不免會謗三寶,所以這一點請諸位特別留意一下。那我今天就聊到這裡,謝謝大家護持,謝謝!謝謝!
2025年3月9日 於台北正覺講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