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请诸方大德关注:有自称「悲智」者,打着「反邪教」的旗帜,表面上以文字比对法著作「专辑」对本会扣上各种不实的指控,其实骨子里却是主张「大乘非佛说」,全面否定中国古圣先贤所努力移译的北传四部阿含部类经典与各部类大乘经典,要将中国佛教连根铲除,推翻中国禅宗与唯识宗,而以南洋、日本佛教为依归与标竿。这是对中国佛教与传统唐宋佛教文化进行全面否定的开始。敬请所有关心中国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仁人志士关注此事,共同维护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存在与发展。前载及下列文章全文已经于公元2012年12月5日托人转寄给悲智并收讫。以下文章是本会对悲智所主张「大乘非佛说」的破斥。)
答具断常二见者悲智之质疑
1-3、 悲智亦是常见论者,建立无想作为涅槃
悲智先生否定《阿含经》中本识存在的教证而成为断见论者。但是断见论者通常都会害怕别人说他是断灭见者,就要建立自己虚妄想像的法来作为不生不灭的涅槃,因此在断见中又堕入常见中而不自知,于是具足断、常二见。悲智先生就是这种典型的人物。悲智说:
佛教正法的“无想定”则称为“净无想道”,是以“无我”正见为基础,以离一切相,而不念一切想,如此方可以证得真正的无想定,乃至达到真正的无想——涅槃。(页20-21)
悲智将外道所修的无想定错误地解释为佛教正法的「净无想道」。这是纯粹以文字比对为方法论者的误区。因为他只会作文字比对,不能理解无想的各种意涵,所以误认所有的「无想」统统都相等。这是幼儿般的文字比对方法,连小学生的程度都没有。 「净无想道」的「无想」,其实是指非想非非想天的「无想」,与四禅中的无想天所属「无想定」的「无想」是截然不同的,悲智显然并未知此。三三昧的无想三昧,有时亦译为无想定;但不能因为三三昧的无想三昧有时亦译为无想定,就因此否定有外道的无想天存在。(证明无想定是外道所落入的无想天,以及三三昧的无想三昧,有时译为无想定,二者不应混同,将在后面辨正无想定的系列专文中再举出经文的教证)因为「净无想道」在《中阿含经》卷18明载:
复次,多闻圣弟子作如是观:「若现世欲及后世欲,若现世色及后世色,若现世欲想、后世欲想,若现世色想、后世色想及不动想、无所有处想。彼一切想是无常法,是苦,是灭。 」彼于尔时而得无想。彼如是行,如是学,如是修习而广布,便于处得心净。于处得心净已,比丘者或于此得入无想,或以慧为解;彼于后时身坏命终,因本意故必至无想处,是谓说净无想道。 」(CBETA, T01, no. 26, p. 543, a5-1)
净无想道是对「若现世欲想、后世欲想,若现世色想、后世色想及不动想、无所有处想」,都要实证彼一切想是无常法,是苦,是灭。显然,净无想道是超越「若现世欲想、后世欲想」的欲界,超越「现世色想、后世色想」的色界,乃至超越「无色界的无所有处想」,所以最后的无想是指非想非非想天的无想,而不是摄属于色界无想天的无想。
像这么简单的经文,悲智先生都能够错解其意而混为一谭,可见其解读经文的能力真的大有问题。同样的,悲智主张无想定(或净无想道)「是以“无我”正见为基础,以离一切相,而不念一切想,如此方可以证真正的无想定,乃至达到真正的无想——涅槃」(悲智此处说的「无我正见」是错谬的,限于篇幅不予辨正),这样的说法也是大有问题的。因为《中阿含经》的《净不动道经》后面紧接着净无想道而说:
是时,尊者阿难执拂侍佛。于是尊者阿难叉手向佛,白曰:「世尊!若有比丘如是行:无我,无我所,我当不有,我所当不有。若本有者,便尽得舍。世尊!比丘行如是,彼为尽得般涅槃耶? 」世尊告曰:「阿难!此事不定。或有得者,或有不得。 」(CBETA, T01, no. 26, p. 543, a9-15)
经文中阿难问世尊:「比丘们修了净不动道乃至净无想道,并且行无我.无我所,彼为尽得般涅槃耶? 」世尊答说「此事不定。或有得者,或有不得。 」表示即使修无我、无我所的净无想道,还不一定是可以得般涅槃。而且经文也说净无想道的修学「于处得心净已,比丘者或于此得入无想,或以慧为解。 」表示还有必修的慧,才能获得真正的解脱,才能证得涅槃。凡此种种圣教,皆与悲智所说相违;但这些内容是属于实修者所讨论修证的细节与内容,远非具外道见解的文字宗徒所能知的,就算为悲智说了他也不懂、也不信,我们就省点笔墨吧。
由此可知悲智解读经典真的大有问题。乃至悲智所推崇与依据的南传《尼柯耶》中《善星经》,只说众生心倾向于世间五欲、倾向于不动而离欲、倾向于无所有处而离不动结、倾向非想非非想而离无所有处结、倾向于涅槃而离非想非非想处结等五种,因此修到非想非非想处仍然有结而不得涅槃,因为落入意识境界中,绝非落入欲界意识境界中的悲智所知。 《不动利益经》则说为第一不动利益行道、第二不动利益行道、第三不动利益行道、第一无所有处利益行道、第二无所有处利益行道、第三无所有处利益行道、非想非非想处利益行道;同样的,后面也讨论到比丘是否般涅槃的问题。因此,即使真的修成净无想道,要到达般涅槃尚且不定,因为还有智慧要修学。至于悲智先生把外道无想天所修的无想定,等同于净无想道所在的非想非非想处定,其荒谬与错置,真是令人匪夷所思。然而,这些都是因为悲智完全采用幼儿般的文字比对法,而且强不知却以为知,所导致的错误。关于无想定的辨正所涉及的问题较广,悲智所犯的错误更多,其中的淆讹颇多,我们在后面的系列再择其大错之处略述。在此只是略提,是避免读者被悲智所误导。
从悲智先生的一句话中,我们简略的说明就已有这么多错谬之处。既然简单交待过一些重大错误了,我们来看看悲智的断灭见中所隐藏的常见:真正的无想——涅槃。悲智先生主张「真正的无想——涅槃」,这样的说法,显示出悲智其实也是个常见外道,而且不符圣教与实证解脱者的现量。
首先来看悲智先生的主张为什么是常见外道论者。因为在刚才这个主张之后,悲智先生说:
灭尽定只是灭尽受阴、想阴二个心法,故而称为灭受想定,行阴与识阴并没有灭,何况识阴与行阴俱(后文还会破斥其从相似伪经中学来的识阴未灭而灭行阴的邪见),这在前面系列文章中已经讲过了。(页24)
上述的引文,有许多错误,为节省篇幅与行文简洁,我们就不先交待了。我们看,悲智主张「灭尽定只是灭尽受阴、想阴二个心法,故而称为灭受想定,行阴与识阴并没有灭」,显然依照悲智对涅槃的定义,「灭尽想阴」就是「真正的无想——涅槃」了。所以,就悲智自己定义的「真正的无想——涅槃」来看,灭尽定应该就是「涅槃」了。可是悲智又自己说灭尽定中「行阴与识阴并没有灭」。那么悲智口中所说的「真正的无想——涅槃」,其实是还有行阴与识阴存在。这就是标准的常见论者,错将无想的境界就当作是涅槃了:错以为涅槃只要是真正的无想就是了。
当然,悲智所主张「真正的无想——涅槃」,依他的「智慧」而言,也有可能并不是指灭尽想阴的无想,而只是意识心中没有语言文字、没有妄念的欲界意识境界,就将之当作是四禅中或非想非非想定中的无想。如果悲智所主张的是此种「无想」,其实是比上述层次更低的常见论者,因为意识心中没有语言文字、没有妄念,根本不能称为「无想」;因为了知自己心中没有语言文字、没有妄念,这就是「想阴」的存在。因此,不论悲智定义为哪一种无想,其实都是常见论者的无想。而且这样的主张一定会造成逻辑上的自相矛盾。所以,悲智是标准的常见外道论者。
常见外道论者除了会有上述逻辑上的矛盾外,也不符圣教。因为众所周知,灭尽定只是定,并不是无余涅槃;涅槃是要灭尽五阴的。除了这样的矛盾与不符圣教外,这也显是悲智是个无修无证的文字宗徒,所以只会文字比对,对于真正关键的圣教并不了解。所以,悲智对于涅槃只是堕于想像而不离欲界意识境界,对于自己的主张与《阿含经》的圣法印相违背,则浑然不知。例如,《杂阿含经》卷3: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说圣法印及见清净。谛听!善思!若有比丘作是说『我于空三昧未有所得,而起无相、无所有、离慢知见』者,莫作是说。所以者何?若于空未得者而言『我得无相、无所有、离慢知见』者,无有是处。若有比丘作是说『我得空,能起无相、无所有、离慢知见』者,此则善说。所以者何?若得空已,能起无相、无所有、离慢知见者,斯有是处。」(CBETA, T02, no. 99, p. 20, a26)
《杂阿含经》说圣法印及见清净的标准,是要先得根本法印「空」(涅槃)之后,才能起于无相(无想)、无所有等等对治法印,才能离慢。若是有人主张不必得根本法印「空」(涅槃)的实证,就能起无相(无想)、无所有等等对治法印,而说他已经离慢者,无有是处。换言之,若有人主张无相(无想)或无所有等等对治法印,就是涅槃者,那么此人就是知见不清净的人。因为三三昧中的「空」,才是指称「涅槃」。 (但声闻人证得三三昧时只知蕴处界空,不能证得涅槃本心如来藏)因为无余涅槃的本际如来藏心本体,是空掉一切法;只有灭尽五阴十八界等等一切法后,独存第八识空性如来藏心体,才是涅槃。详细解说《杂阿含经》的圣法印与见清净,实非此略答之文所能成办,就请悲智先生参阅2008年出刊的《正觉学报》第二期中略说的内容。
由此可知,悲智先生建立「真正的无想——涅槃」是自相矛盾的,而且与经教有极多的违背,限于篇幅只能随意略述一、二点,除非悲智还想要在这上面继续辩证。看来悲智先生并没有办法反观自己的过失,因为他只是常见外道论者,又只相信幼儿般的文字比对法,对于经典中真正的法义,便全然无知了。
(对于悲智的破斥文章全文,已经于2012年12月5日托人转寄给悲智并收讫;因全文颇长,故分节于每月一日与十五日陆续刋出。敬请诸方大德持续关注,亦欢迎维护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的诸方大德,共同加入破斥「大乘非佛说」的阵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