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请诸方大德关注:有自称「悲智」者,打着「反邪教」的旗帜,表面上以文字比对法著作「专辑」对本会扣上各种不实的指控,其实骨子里却是主张「大乘非佛说」,全面否定中国古圣先贤所努力移译的北传四部阿含部类经典与各部类大乘经典,要将中国佛教连根铲除,推翻中国禅宗与唯识宗,而以南洋、日本佛教为依归与标竿。这是对中国佛教与传统唐宋佛教文化进行全面否定的开始。敬请所有关心中国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仁人志士关注此事,共同维护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存在与发展。以下文章是本会对悲智所主张「大乘非佛说」的破斥。)
答具断常二见者悲智之质疑
2-4、 《悲智只知文字比对的幼儿方法,无知于「全等命题」之义
前面已经略述悲智所采用的文字比对法有种种的过失,可是悲智竟然全无自知之明,反而以自己能够发现文字比对出来的错误为自豪。悲智说:
本专集所拣择辨证的问题,以其所犯“幼儿数学”1+1=3、2+1=7之类的极简单低级的错误为主,以尽量少涉及与法住智相关法义、极力避免涉及与涅槃智相关法义为原则,利于明证其为十足的我见未断之魔道凡夫、大妄语者,更免于其痴迷信徒因于伪大乘法浸淫日久、从未触及过真大乘法而根本看不懂而纠缠不清。 (页3)
悲智自认为他所采取的文字比对法,可以拣择辨证“幼儿数学”1+1=3、2+1=7之类的极简单低级的错误。其实,悲智这样的看法,未免太高估自己所采用的文字比对法了。因为我们已经在前面辨正过悲智所采用的文字比对法不但不合逻辑,也极不理性。因此悲智根本没有能力拣择辨证“幼儿数学”,因为佛法中的“幼儿数学”是什么,悲智根本就不知道,更遑论要拣择辨证“幼儿数学”了。
为了要增长悲智先生可悲的智慧,兹引用2007年创刊的《正觉学报》创刊号有关佛法中的“幼儿数学”──十四难之全等命题,这还未涉及二乘菩提的实证范畴,当然更未涉及不回心的阿罗汉们所不知的大乘菩提实证范畴。《正觉学报》创刊号:
中华佛研所举出《杂阿含经》第957~964经共8部经,记载婆蹉种向佛陀提出十四难的问题。然而,不只是此8部经记载十四难的请问,后续的5部经第965~969经同样探讨十四难。第965经(AX 95),欝低迦外道出家,向佛陀请问十四难的记载;第966经(AX 83)探讨外道对于佛陀教法为断灭的误解;第967经(AX 96)俱迦那外道出家,向阿难尊者请问十四难;第968经(AX 93)给孤独长者与外道共论十四难,将十四难说为一切见,皆是无常、苦;第969经佛陀与长爪外道共论一切见之忍,因此,后续的5部经也是十四难之探讨。此外,再加上其余阿含部记载十四难的经文,应有数十部经典的记载;如果再考虑十四难的全等命题(后文说明),那么相关的经文数将有数百、数千,乃至可以说整个《阿含经》完全以十四难作为探讨的问题核心,绝非是中华佛研所指称的存而不论。
本文所谓全等命题的意义是指:命题字义不同,但是对于命题本质的理解有其共同性与一致性之命题,称为全等命题。例如数学中的自然数四则运算所形成的命题,有四组全等命题:加法(+)、减法(-)、乘法(×)、除法(÷)。以加法为例,命题(1+1=2 为真),则(2+3=5 为真),那么就称(1+1=2)与(2+3=5)两个命题为全等命题,同理(2+3= 6 为伪)也是全等命题,所以加法的全等命题有无限个。这是自然数「加法」所形成的全等命题。虽然(1、1、2)与(2、3、5)所表现出的数字与意涵皆不同,但是加法的道理则是完全相同。以致于当一个人对于(1+1=2 为真)的命题有彻底了解的话,对于(2+3=5 为真)或者(7+9=16 为真)等等无限的加法命题也必然能够正确了解与运算。反之亦然,如果了知加法运算的道理而知道(2+3=5 为真)的命题,也必然能够知道(1+1=2 为真)或(7+9=16 为真),所以彼此相互形成全等命题。
对于减法命题而言,(2-1=1 为真)的彻底了解,可以获得(5-2=3 为真)及(9-3=6 为真)的了解,所以构成减法的全等命题。同样地,乘法与除法也各别形成其组内无限的全等命题。然而,自然数四则运算所形成的四组全等命题,彼此并非无关。例如加法命题(1+1=2 为真)与减法命题(2-1=1 为真),其运算的道理其实是相通的。所以,当一个人可以彻底了解(1+1=2 为真) 时,也可以知道(2-1=1 为真)命题的存在与真实。因此(1+1=2 为真)与(2-1=1 为真)两个命题,其实也是全等命题,反之亦然。亦即,加法命题与减法命题,其实也是全等命题,皆是遵循同样的运算道理。同样地,乘法与除法所形成的命题与加法以及减法的命题,也是彼此互相形成全等命题。甚至四则混合运算所形成的命题,彼此也是全等命题,因为完全依循自然数的运算道理。因此,自然数的四则运算命题,各组内都有无限的全等命题,各组间也彼此相互关联而形成全等命题。其实整个自然数四则运算所形成的无量全等命题,也可以用(1+1=2 为真)一个命题作为全部命题的代表。此是本文以全等命题来描述具有此类特性与意义的命题。
全等命题有一层意义值得注意。例如自然数四则运算所形成的命题,对于学前幼稚儿童而言,胜义根(头脑)发育尚不完整,根不成熟而完全无法了解这些命题及彼此相关的全等命题。当稚儿渐渐成长而根慢慢成熟,进入小学、中学学习而逐渐了解自然数四则运算后,逐渐具有了解这些命题真假的能力,但是仍然无法了解四则运算彼此相通而为全等命题的真正道理。一直到他诸根成熟进入大学或研究所并且精于自然数四则运算后,终于领会四则运算的道理其实是完全相通的,此时才算是了解数学全等命题的意义。因此,对于根不成熟、尚未学习完成的稚儿,问有关四则运算的道理时,根本无法解释而令他了解,只能告诉他以后上学学习就可以知道;如果根渐成长而进了小学、中学,努力学习,才能够教导他四则运算的规则,开始演练而了解;如果更进一步诸根成熟,再教导四则运算彼此相通的道理令其领悟,实际演练纯熟终能了解四则运算其实可以汇归于最基本命题(1+1=2)而相通,故谓全等命题。所以,十四难全等命题的认识,就像自然数四则运算命题,不是一切人都可以了解的;是与智慧境界相关,可以经由学习而获得,但是也有可能因为根不具足或者不热爱智慧而永远不能了解。此是全等命题别具的重要意义。
中华佛研所认为十四难所论及「有自性的存有」命题,佛陀是存而不论。可是如果佛陀自始至终都不议论十四难,即意谓着圣弟子们不可能了知十四难的解答。考察《杂阿含经》第965、967经记载阿难尊者惟恐外道出家错以为佛陀及圣弟子无法回答十四难,是故特别譬喻而说,或者直接告诉外道出家:佛陀与圣弟子对于十四难的问题是完全了解的。
上述引文有些长,因为要谈到佛法中的“幼儿数学”──十四难之全等命题,就不是一般只会文字比对者所容易了解的,故需耗费一些文字来说明,才有可能令之了解。至于悲智先生是否可以了解佛法中的的“幼儿数学”──十四难之全等命题,我们并不期待。
从上述引文所说十四难之全等命题,都是探讨「有自性的存有(本心如来藏的存在与否)」的命题,可知这样的探讨,才是佛法中最基础的“幼儿数学”。
可是,悲智先生偏偏不但逃避本心如来藏是否存在的命题,而且连十四难的命题一个也没有触及。像这样只有文字比对,而没有第一哲学存有命题的逻辑论述,岂能称为拣择辨证“幼儿数学”呢?
悲智先生自我设限说:「以尽量少涉及与法住智相关法义、极力避免涉及与涅槃智相关法义为原则」,因为讨论「法住智」与「涅槃智」正好会曝露出悲智先生具断常二见的弱点,将会让他偏颇于外道见的立场无所遁形。因此,悲智就以自我设限的方式来逃避。
悲智先生故意曲解地说:「尽量少涉及与法住智相关法义、极力避免涉及与涅槃智相关法义为原则,利于明证其为十足的我见未断之魔道凡夫、大妄语者」。其实,只有论及「法住智」与「涅槃智」,才能「利于明证其为十足的我见未断之魔道凡夫、大妄语者」。
若是不论及「法住智」与「涅槃智」,而可以「利于明证其为十足的我见未断之魔道凡夫、大妄语者」,那么岂不是在主张「断我见」与「法住智」、「涅槃智」无关,所以「断我见」的圣者不必有「法住智」与「涅槃智」?又「大妄语」既与「法住智」、「涅槃智」无关,那么有「法住智」、「涅槃智」者,也可能「大妄语」了?由此可见,悲智先生的语意完全不符合佛法最基础的逻辑。悲智先生有什么能力来拣择辨证“幼儿数学”呢?
然而,为什么悲智总是没有逻辑地发言呢?为什么总是颠三倒四地说法呢?为什么总是强不知而自以为知呢?为什么总是低下而自以为高呢?还是老话一句:悲智不但有「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傲慢官威,还有为了隐匿与他相处数十年,于今仍然舍不得放下否定本心永恒常住的外道见!
(对于悲智的破斥文章全文,已经于2012年12月5日托人转寄给悲智并收讫;因全文颇长,故分节于每月一日与十五日陆续刋出。敬请诸方大德持续关注,亦欢迎维护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的诸方大德,共同加入破斥「大乘非佛说」的阵营中。)